概念与语义
区别
泰勒的观点:
- 所属研究领域不同
- 语义是语言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。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用于逻辑和认知的研究
- 概念和意义具有普遍性,语义因语言而异
- 有的概念还没有词化,这种心智概念被称为心智词汇
参 @王宁: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 及《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》
词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所指的事物,也不能看作客观事物在意识中机械的反映。词义表达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认知。
洪堡特说得好:“词不是某个事物的等价品,是对这个事物的理解,语言从不指称事物本身。”(《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》,P。104)
词义的稳定性。以“车”、“船”、“布”等词为例
即使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,但只要它最主要的功能特征没有改变,词义就不会改变。
例如,“车”从古代的马车发展到现代的汽车、火车、飞机,其形制、动力、速度、运载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 但作为“陆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”这一主要特征始终没有变,所以“车”的词义没有改变。
词义和概念 的历时变化
词义变化和概念名称变化可能同时发生,也可能不同步。 书中将词义变化和概念名称变化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情况:
- 词义产生新义,原概念名称不变
- “电” 的旧义是 “闪电”,新义是 “电力(发电机发出的电)”。 “电力” 是现代才出现的新事物,新概念 {电力} 产生后,仍然用原来的词语 “电” 来表达。
- “酸”、“碱”、“盐” 都是汉语中原有的词,分别表达 “酸味”、“食用碱”、“食盐” 的意义。后来它们又用作化学名词,指称化合物。 这些化合物是早就存在的,但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,形成新的概念。 新概念 {酸}、{碱}、{盐} 产生后,仍然用原来的词语 “酸”、“碱”、“盐” 来表达。
- “皮” 的旧义是 “禽兽和树木的皮”,新义是 “人和禽兽、树木的皮”。 新义代替了旧义,新概念产生后,仍然用原来的词语 “皮” 来表达。
- 词义消失,消失的概念名称变,原来的不变
- “墨” 原来至少有两个意义:a. 书写用的墨; b. 墨刑。 后来 “墨” 的 b 义消失,但人们仍然用 “墨” 来指称 “书写用的墨”。
- “池” 古代有两个意义:a. 池塘; b. 护城河。 后来 “池” 的 b 义消失,{护城河} 这个概念改用 “护城河” 来表达。
- 词义没变,概念变了名称
- (变了,但都不用)古今异名,都是非常用词,两个词的词义都没变。
- (旧的不管了,新造了一对词和概念)概念改变了名称,但旧的名称(旧词)没有改变意义;新的名称是新出现的词,这个词也没有改变意义。
- {坚硬}这个概念原先用【坚】表示,后来改变了名称,用【硬】表示。但【坚】的意义没有因此而改变。【硬】是后来产生的,自产生后意义没有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