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念与语义

区别

泰勒的观点:

@王宁: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 及《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》

词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所指的事物,也不能看作客观事物在意识中机械的反映。词义表达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认知。
洪堡特说得好:“词不是某个事物的等价品,是对这个事物的理解,语言从不指称事物本身。”(《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》,P。104)

词义的稳定性。以“车”、“船”、“布”等词为例
即使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,但只要它最主要的功能特征没有改变,词义就不会改变。
例如,“车”从古代的马车发展到现代的汽车、火车、飞机,其形制、动力、速度、运载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 但作为“陆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”这一主要特征始终没有变,所以“车”的词义没有改变。

词义和概念 的历时变化

词义变化和概念名称变化可能同时发生,也可能不同步。 书中将词义变化和概念名称变化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情况:

  1. 词义产生新义,原概念名称不变
    • “电” 的旧义是 “闪电”,新义是 “电力(发电机发出的电)”。 “电力” 是现代才出现的新事物,新概念 {电力} 产生后,仍然用原来的词语 “电” 来表达。
    • “酸”、“碱”、“盐” 都是汉语中原有的词,分别表达 “酸味”、“食用碱”、“食盐” 的意义。后来它们又用作化学名词,指称化合物。 这些化合物是早就存在的,但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,形成新的概念。 新概念 {酸}、{碱}、{盐} 产生后,仍然用原来的词语 “酸”、“碱”、“盐” 来表达。
    • “皮” 的旧义是 “禽兽和树木的皮”,新义是 “人和禽兽、树木的皮”。 新义代替了旧义,新概念产生后,仍然用原来的词语 “皮” 来表达。